A Dream
虽然写不好作,
但我知道感觉很重要
01
在写作之初,我就意识到,风格对于一个作家,或者文学写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。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,才能在写作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。在我的身边,不乏有向往写作之人。不久前,同学院的一个学弟就跟我探讨过写作这个话题。
“你可以看一下我的随笔,并且给我一点建议吗?”他跟我说他是学弟,想让我看看他的文章。他从一个老师那里听说我喜欢诗歌和散文,于是便来交谈。他是七里香文学社的社员,热衷于文学写作。
我坐在椅子上,正看着学院的院刊。我抬起头来看着他,发觉他正在用一种安静的目光打量着我。那种目光,让我感到格外温情。听了他的来意,我很是高兴。跟别人坐下来静谈文学,在这个喧嚣的环境下,是一件可贵的事情。
我怀着好奇心去阅读他的文章。
“你喜欢读谁的作品?”我这么问他。很多时候,一个人读的书会潜移默化影响他的思想。之于一个写作者,这会有一种更加明显的影响——他的写作方向及风格。
他叫我不要笑他,因为他喜欢的作家是一个“兼职作家”。顾名思义,他的偶像不是一个纯粹的作家——那些用生命和灵魂来书写的人。
02
看了文章的头一段,我便懂得了他口中的“兼职作家”。他的风格深受他们影响——那些在路上一边开着香槟一边弹着尤克里里的人。
“哦!我明白。”我回了他。
看完了他的文章,我跟他说,他的文笔有些稚嫩,但很清新自然。这类型的文章我看过不少。我的同学也喜欢写这些小感悟的文章。事实上,他比他们要写得好一点。
他听了我的话,露出了一个可人的微笑。显然他对我的话感到满意。我还想说什么,但看到他这个笑容,便不忍心再说下去。但我又觉得不说一些深入的话,怕他还会继续徘徊在原来的世界里。
“如果想要提高你的写作水平,建议你多看名家的作品……”
“比如呢?”我还没说完,他打断了我的话。显然他想从我这里得到更多的信息。
“你看过哪些名家的书呢?”我的语气尽量平和一些。
“看过老舍,朱自清……玛格丽特的《飘》……”他列举了那些在大学之前看过的书。但他也表示上大学之后,他便不再爱看那种类型的书了。他说道,“说实话,找不到共鸣……”
03
我很想给他列举一个例子,告诉他如果想要在写作上求得进步,就要有一个好的榜样,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感觉。最好的办法就是读那些有灵魂、有深度的作品,而非是那些只会卖弄风情的文章。我想跟他说说沈从文,但终没说。
“你要找自己的感觉。阅读那些跟生命和灵魂有关的作品,你会得到更多的启示。”我告诉他,“如果你不喜欢看老舍,巴金,而你又想看那些跟你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,无妨看一些国外的小说。”我给他说了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,以及《雪落香杉树》的作者戴维。后者我最近颇喜欢。他说他知道马尔克斯的《百年孤独》。
“每个人都知道他,只是没有认真研读而已。”
他感到不好意思,似乎意识到了自己在阅读量这方面的不足。
“你看的书一定很多吧!”他依旧是带着笑容看我。“老师给的书单,你基本都看过了吧!”现当代文学的老师给我们列了一个书单,书单上有两三百本书。(但我只读过小部分自己钟情的作品,在那个书单里,直至毕业,我读的书目不超过其中所列的十分之一。)
“没有,没看过,除了那么几本之外。”我带着笑说。这也是为了掩饰我的尴尬。
他十分惊讶。我明白他之所以惊讶的原因。因为不止一个人问过我类似的问题。
04
进大学之前,高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,我在家里几乎看遍了现当代诗人的作品。我最先的尝试的是写诗歌。诗坛名家,诸如徐志摩,戴望舒,林徽因……我看他们的作品不下于三十遍。那时候,一有时间,我便会翻开他们的诗集来看。往往一首诗,甚至一句话也能磨上半天。至于其他流派那些我不感兴趣的诗人,自然就无暇顾及了。因为在对比之下,我已经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作品。揣摩、模仿他们的风格、写法,让我逐渐明确了创作的方向。
虽然写不好作,但我知道感觉很重要。追随那些深刻的灵魂,你的灵魂也会得到升华;附着于那些渺小的念头,在写作这件事情上你也将变得更加渺小。如果你想在写作这条道路上走得更深、更远,就去多看那些深入人心的作品。从中找到与自己有共鸣的地方,然后深耕、挖掘。皆因创作的灵感往往藏于其中。
林知
排版|周樱
图|周樱(侵删)
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:知小站文艺平台